①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的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原名塞缪尔·朗荷恩·克列门斯,生于密苏里州一地方法官家庭,收入微薄,生活困苦。上学时就干各种杂活,十二岁时父亲去世,开始了独立的劳动生活,先后当过印刷所学徒、送报人、排字工人、水手、舵手和记者等。成为职业作家后,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尤其是反帝斗争。
他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他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竞选州长》(1870)、《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中期作品,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则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
②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体会句子
句子可以是:
我对他百般温柔,千样照顾。可他总是视而不见,总是当作理所当然。真不知道上辈子欠他什么。
③ 马克.吐温的作品:《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是马克·吐温最著名的中短篇小说之一。故事讲述一天一个陌生人在爱德华.理查兹家丢下价值4万美元的黄金,以答谢给他出主意使他致富的恩人。后来全城竟冒出许多人自称就是那个“恩人”,而且他们都是城里的知名人士,结果一个个成了被嘲弄的对象。
④ 马克吐温《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创作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世界著名的讽刺文学大师马克·吐 温,原名塞莫·郎荷恩·克列门斯。
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门罗县一个地方法官的家庭。他的笔名,说来有段来历。
马克·吐温小时家贫,曾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和领航员,立志“以船员终
其身,愿死在机轮旁”,他饱览了密西西比河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接触
了各式各样的人,为后来成为作家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当时轮船在密西
西比河上航行,通常以12英尺水深较为安全。当水手们喊出“两倍6英尺
水深----Mark Twain” 时,处于高度警觉的掌舵手就有了安全感,可以
放心驾驶了。这段生活留给他深刻印象。后来,塞莫向一家报社自荐担任记
者后,开始写文章,频繁地发表文艺作品。当他要离开热爱的领航员工作时,
感到无限的眷恋。为了纪念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他就选用了水手们常喊
的“马克·吐温”这句话,作为发表文章的署名。这表明,他对“豪迈而艰
苦的”掌舵职业的热爱。他曾说,他是将舵手看作是美国 “全国主干(指密
西西比河)的国王和主宰”的。
⑤ 下面关于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哪些叙述是正确的( ) A. 小说共分成四个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中篇小说。该故事描述了一个本来和睦平静的以“诚实”、“清高”而闻名于世的哈德莱堡小镇,在一袋金币的诱惑下,小镇的“诚实”的居民,尤其是那19位首要公民,非但没有一人能抵住诱惑,反而都昧尽良心为钱欺骗、作伪,撕去了他们诚实道德的外衣,露出了贪婪的本性,演出了场场丑剧,使得“诚实”、“清高”的哈德莱堡镇臭名远扬。
⑥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从某一句体会什么思想感情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从某一句体会什么思想,感情体会到了人心险恶
⑦ 马克吐温 《败坏哈德莱堡的人》
只要您知道他生活的年代就知道了. 他写了很多书,每一本都是不同的.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作家。塞缪尔·朗赫思·克莱门斯的笔名。1835年11月31日生在密苏里州佛罗里达镇,长在密西西比河上的小城汉尼拔。父亲是个不得意的乡村律师和店主,在他12岁时去世。他曾学习排字。1851年在他的哥哥欧莱思开办的报馆中充当排字工人,并开始学习写作幽默小品。1853年后在中西部和东部作排字工人。1856年去新奥尔良,想转道去巴西,在乘船沿密西西比河南下时遇见老舵手贺拉斯·毕克斯比,拜他为师,18个月出师后在密西西比河上做舵手,直至内战爆发,水路交通断绝。在战争中曾一度参加南军。1861年欧莱思被林肯总统派去西部内华达领地政府任秘书,他随同前往,试图在经营木材业与矿业中发财致富,均未成功,便转而以写文章为生。1862年在内华达弗吉尼亚城一家报馆工作。1863年开始使用“马克·吐温”的笔名。1864年,在旧金山结识幽默作家阿·沃德和小说家布·哈特,得到他们的鼓励和帮助,提高了写作的本领。1865年在纽约一家杂志发表幽默故事《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使他全国闻名。此后经常为报刊撰写幽默文章。1866年去夏威夷岛采访,1867年作为记者乘“桂格城”号轮船随一批旅游者去欧洲和巴勒斯坦旅行。他写的报道后来辑成《傻子国外旅行记》(1869)。
1876年,长篇小说《汤姆·索耶历险记》出版。它虽然是以密西西比河上某小镇为背景的少年读物,但为任何年龄的读者所喜爱。书中写淘气的汤姆和他的伙伴哈克贝里·费恩以及汤姆的女友贝姬·撒切尔的许多故事,不少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有许多合乎孩子心理的有趣情节。
1904年,妻子在意大利逝世。马克。吐温进入了事业的最后阶段。他早期作品如《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已有表现的对“人类”(实为对有产阶级)的悲观情绪,此时成了他一些作品的主调。中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1900),散文《人是怎么回事?》(1906),故事《神秘的来客》(1916)等都有反映。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是他口授、由他的秘书笔录的《自传》。他于1910年4月21日去世。
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在欧洲许多国家普遍产生,并且有了一定的进展。到了十七世纪,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甚为明显。早在地理大发现时期,意大利就已经丧失了商业中心的优越地位,经济急剧衰落。它不断受到外国侵略,政治不稳定,天主教势力猖獗。德国遭受三十年战争的浩劫,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工商业凋零,整个国家长期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在这种条件下,德国资产阶级未能形成一支有效的反封建力量。西班牙自从“无敌舰队”被歼灭后,丧失了海上霸权,不再是欧洲强国,工商业一蹶不振,封建势力也极猖獗,进步力量受到宗教裁判所的严重打击。俄国长期受异族侵凌,经济上极为落后,农奴制仍然在继续发展。十七世纪后半期,农民反抗沙皇和贵族的情绪日益高涨。
在十七世纪欧洲各国中,只有英、法两国的资本主义大步向前发展。英国资本主义的特点是深入农村,扩大海外贸易。部分贵族从封建剥削转到工商业经营,形成了“新贵族”这一阶层。资产阶级联合新贵族,打着宗教的旗帜,利用农民运动,发动了资产阶级革命。但他们害怕群众进一步的革命要求,很快就和封建势力妥协,导致了王权复辟。法国在十六世纪末年结束胡格诺战争,得到喘息机会,农业生产和工商业欣欣向荣。它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如英国那样快,但走在欧洲大陆国家的最前面。法国的王权保证了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重商主义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对王权采取妥协让步的态度。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的根本矛盾依然存在,十七世纪是这两个阶级势均力敌、互相利用的时期。
和政治经济相同,十七世纪欧洲各国文化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继续宣传科学,反对天主教的神秘主义和教会僧侣,受到反动统治的迫害。康帕内拉被关在狱中达二十七年;伽利略被宗教裁判所判处徒刑,出狱后仍受严密监视。意大利逐渐丧失了它在欧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文学趋于衰落,“马里诺派”诗歌泛滥一时,这是一种堆砌典故、雕琢词藻的贵族形式主义作品。在德国,文化也受到摧残,没有产生具有全欧意义的作品,值得注意的只是格里美尔斯豪森的流浪汉小说《痴儿西木传》。在西班牙,人民的精神世界遭到耶稣会和宗教裁判所的严密控制,产生于贵族集团中的“冈果拉派”作家得到统治阶级的鼓励。西班牙文学急剧衰落,只有卡尔德隆在戏剧方面作出了一些成绩。俄国文化在十七世纪仍处于落后状态,但也产生了历史歌谣、讽刺故事等民间文学,戏剧第一次出现了。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文学开始发生变化,但总的说来,这个时期没有产生优秀的作品。
英、法两国和其他国家不同,它们的资产阶级不仅在工商业上有很大的进展,而且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体系。霍布士是十七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他肯定君主集权制,代表了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弥尔顿在他的政论文章里提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革命思想,认为执政者的权力是人民所赋予,人民有权推翻甚至杀死暴君。霍布土对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有很大影响。十七世纪法国产生了两个重要哲学家:伽桑狄和笛卡儿。伽桑狄在认识方面是感觉论者,他肯定感觉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他的社会观点是“自然权利”的观点,他说国家只是一种分工,是建立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上的。笛卡儿是法国唯理主义的奠基人,他认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不是实践而是理性,这显然是唯心论。但他主张用理性代替盲目信仰,反对宗教权威,则是进步的。他的思想适应十七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的需要,对法国文学起的作用比伽桑狄大得多。
英、法两国文学在十七世纪得到发展和繁荣。英国文学和资产阶级革命有血肉联系,产生了资产阶级革命诗人弥尔顿,总的说来,他的创作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情绪。他在革命年代里写的宗教和政治的论战文章,表现出他对革命的热情和信心。1660年复辟后,他仍然保持着很高的战斗情绪,写出三部优秀诗篇,都是采用《圣经》题材,这一事实很好地说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宗教斗争是密切结合的,资产阶级清教徒革命家为了掩盖本阶级的狭隘利益,从《圣经》借来响亮的口号,用以激励人民起来革命。在复辟前后进行创作的作家中,德莱顿等人在戏剧、诗歌方面也作出一些成绩,但他们极力讴歌复辟王朝和天主教教会。
法国文学在十七世纪达到全欧的最高水平,产生了古典主义潮流。这一潮流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都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因而有“古典主义”的名称。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历史、文学在文艺复兴时期早已为人文主义者所推崇,他们掀起向古代学习的高潮,主要是从中吸取热爱生活、肯定人的力量的思想,用以反对天主教的禁欲主义。但在十五世纪,意大利也出现一批学者,着重研究亚理斯多德和贺拉斯的文艺理论,并初步提出悲剧创作中的三一律问题。到了十六世纪后半期,有的作家像法国的龙沙、英国的琼生等,在创作实践上,有意识地学习古代的艺术方法,或多或少地采用古代文学的体裁和题材,同时三一律问题也从意大利传到西班牙、英国和法国,并在法国引起热烈的讨论。这样,诗人、作家向古代寻找文学创作典范和理论根据的倾向逐渐加强了。这倾向在十七世纪的法国找到了最合适的土壤。法国的中央集权制度、资产阶级对专制王权的妥协让步,为它提供了政治基础,笛卡儿的唯理主义又为它提供了哲学基础,古典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流派很快就形成了。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以戏剧成就最为突出,产生过三个卓越作家:悲剧家高乃依和拉辛,喜剧家莫里哀。在别的方面,古典主义作家也作出了优异的成绩,像拉封丹的寓言诗、波瓦洛的理论著作等。
在古典主义作家中,虽然各人采用的体裁不尽相同,各人气质也有差别,但他们在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和文学观点上有共同之处。
古典主义者在政治上拥护王权,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他们宣传个人利益服从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主张自我克制。这是资产阶级对王权迁就让步的表现。但他们对封建君主并不一味颂扬。高乃依要求国王以仁政治理国家;拉辛谴责专制暴政,揭露贵族荒淫无耻;莫里哀反对宗教欺骗和封建黑暗势力,并且进一步暴露资产阶级的缺点。古典主义具有资产阶级的妥协性,这也表现为对凡尔赛文学趣味的尊重,对民间文学的轻视。只有莫里哀和拉封丹,有时向民间文学吸取营养。
古典主义文学是崇尚理性的文学。高乃依的悲剧描写理性和感情的剧烈冲突,通过悲剧英雄的坚强意志克制了个人感情,理性得到最后胜利。拉辛的悲剧谴责那些情欲横流、丧失理性的贵族人物。莫里哀的喜剧对一切不合理性的封建思想道德和风俗礼教加以嘲笑。波瓦洛从这些诗人的成就总结出一套古典主义文学理论时,把理性作为文学创作和评论的最高标准。恩格斯指出,“这个永恒的理性实际上不过是正好在那时发展成为资产者的中等市民的理想化的悟性而已。”
古典主义者把古希腊、罗马文学奉为典范,从中找到了符合他们理想的英雄人物。在他们看来,艺术创造不在于创造新的故事情节,而在于运用艺术手法处理现成的故事情节。古典主义悲剧家大都从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历史中寻找题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关心的不是历史真实,而是自己时代的生活真实。至于莫里哀,他的剧情很多是取自当时的生活的。
古典主义文学要求艺术形式完美。其戏剧结构谨严朴素,故事发展合乎常情,不浪费笔墨,没有和情节发展不相干的插曲。古典主义文学的语言准确、明晰、合乎逻辑,这些特点后来成为法国语言的规范,但有时也表现出宫廷贵族的典雅趣味。古典主义诗人采用的亚历山大诗体后来也成为法国的主要诗体。在研究人、描绘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内心活动等艺术手法上,古典主义作家作出了优异的成绩。
古典主义在十七世纪法国历史条件下有其进步意义。它加强了法兰西人的民族观念和对国家的责任感,推动了法国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形成。它强调文学对社会的作用,主张文学反映生活,注意人物的心理分析。在这些方面,它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古典主义也有它的局限的一面。它的创作首先是为宫廷服务的,必然要迎合宫廷和贵族的趣味,不去考虑人民的爱好。它要求戏剧集中精炼,往往使人物概念化,缺乏个性。它的理论家把古典主义文学法则说成是永恒的法则,这就不能不成为限制作家创作的清规戒律。尽管如此,由于法国古典主义作家善于在这些法则范围之内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他们还是写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有的作家有时突破这些法则,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民主传统,始终和人民及民间艺术保持联系。古典主义戏剧标志欧洲戏剧在莎士比亚之后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古典主义统治欧洲文学二百年之久。十七世纪以后,许多国家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程度和意义上,有过它们的古典主义文学时期。英国在十七世纪末以后出现古典主义流派。在德国、意大利、俄国等国家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学时,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对它们起了借鉴作用。它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直到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兴起后才逐渐消失。
http://..com/question/143963185.html
⑧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读后感600字
它能买到一切,也能摧毁一切,几乎所有人都拜倒在金钱的脚下。金钱本身并无能量,它的魔力
来自人的贪婪本性。同时,从马克
吐温这部作品,我们不难看出他在晚年对待的悲观态度,对人类丧失信
心,指责人性是邪恶的、堕落的。虽然小说中极具幽默的笔调、滑稽的情节、夸张的描述,使人忍俊不禁,
然而与他早期的作品相比,不在只是玩世不恭的调侃,而是充满失望的辛辣的讽刺,批判了资本主义黑暗
与虚荣的本质。
⑨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的介绍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是马克·吐温最著名的中短篇小说之一。故事讲述一天一个陌生人在爱德华.理查兹家丢下价值4万美元的黄金,以答谢给他出主意使他致富的恩人。后来全城竟冒出许多人自称就是那个“恩人”,而且他们都是城里的知名人士,结果一个个成了被嘲弄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