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猪水肿耳朵是什么病咋治
这个病肯定是水肿病,你可以到猪e网的康大夫栏目提问,这里很多兽医可以帮助你解答问题的哦!!
本人从事猪病的诊治工作10多年了,最近发现仔猪得了一种怪病,突然表现仔猪断奶不久就出现下痢、肚涨、倒地抽筋、口吐白沫、角弓反张,有的眼帘肿胀、发烧等,仔猪死亡快速,通过临床诊断得知,该病不是单一疾病引起,主要是仔猪水肿病伴发或并发寄生虫病,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非典型猪瘟等。现将不同混合感染的症状表现介绍如下:
.仔猪水肿病一般是由应激引发:有段奶应激,,蛋白应激.疫苗注射.运输,圈舍的改变.温差的过大的变化等一系列应激引发
段奶应激.仔猪段奶后随着母乳中原有的乳糖酸的减少,胃场中的酸度讯速降低.据报道正常的仔猪20~40天的胃酸度在2-4之间.从而使胃酸升降低.PH.4-6.或成中性饲喂过饱过饿也是打乱胃肠酸度.抵抗不了外来病菌的侵袭.溶血性大肠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发水种
蛋白应激.是指仔猪段奶间段食用高蛋白饲料.而仔猪在这阶段消耗不了这么高的蛋白.使蛋白在肠道及体内沉积腐败引起水肿
.条件应激是指以温差过大(超过5-10度)贼风侵袭.使猪仔的免疫下降.打乱猪仔免疫..圈舍改变.也是改变了猪仔原有的生活习性.
仔猪水肿病有单一水肿病与并发水肿病
单一水肿病临床表现症状出现之前1—3天有“应激”情形;根据临床征状。下痢、肚涨、倒地抽筋、口吐白沫、有的眼帘肿胀、发烧等,仔猪死亡快速.;
剖检本病:最显著病变是水肿。可见眼睑、颜面、下颌部、头顶部皮下呈灰白色凉粉样水肿;胃大弯、贲门部水肿、胃的粘膜层和肌肉层之间呈胶冻样水肿;卡他性肠炎.可见肠出血.结肠肠系膜及其淋巴结水肿。
仔猪水种病往往和其他一种和几种病并发的:寄生虫伴发水肿病..链球菌伴发水肿病;附红伴发水肿病.;温和性猪瘟伴发水肿病等.具体症状如下:
1水肿病与寄生虫的伴发:以球虫和线虫并发居多,危害也最大。这种感染在广大农村由于粗放养殖,饲养水平低下而最为多见。猪线虫分为猪胃线虫病.猪大肠线虫病和类圆线虫病.一般是球虫与线虫混合感染引发水肿最为多见.又以胃线虫和球虫居多见.
猪胃线虫病是由红色猪胃线虫、泡首线虫等寄生.猪球虫寄生于猪小肠引起发病,临床表现.1——2只猪突然死亡(这是通常可以注意到的第一个症状,但容易忽略).既而下痢粪便呈棕黑色水样下痢.也有轻微下痢的.有的便秘呈宗黑色. 食欲轻微降低。虚弱、摇晃、步伐不协调。眼帘肿大眼睑发灰。,走路转圈.肌肉颤抖。触诊皮肤,异常敏感,常发出嘶哑的尖叫. 呼吸快速.有时体温升高达40-40.5度.有神经症状.眼帘肿涨.衰弱.救治的机会很小.
猪球虫病病呈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都可感染发病,成年猪特别是母猪为带虫者的传染源。猪球虫有两大类,即艾美耳球虫和等孢子球虫,球虫是原生物,肉眼不能看到,在显微镜下艾美耳球虫呈椭圆形,囊内有四个仔孢子囊,有水波纹形的口,能快速四处移动。等孢子球似圆形,囊内有2个孢囊随粪便排出体外,发育成感染性卵囊,猪吃了被感染性卵囊囊污染的饲料和水而感染。仔猪第一窝有水肿症状。一般第二三窝有的由于管理不善都可引发。成年猪及母猪感染球虫病不表现出临床症状,但仔猪感染球虫病后表现为拉稀,一月前的多为水样黄、白痢,断奶后的多为综褐色液状或淤泥状,也有水样下痢的,病猪下痢后表现为贫血、食欲不振,或不食,体温升高至40~41℃。
2水肿病与链球菌混合感染:主要是以脑炎型.急性败血型:流行初期常有最急性病例,多不见症状而突然死亡。多数病例常见精神沉郁、嗜卧、厌食、体温升至41℃以上呈稽留热,呼吸紧迫,流浆液性鼻液,少数病猪在病的后期,于耳尖、四肢下端、腹部呈紫色,并有出血斑点,可发生多发性关节炎,导致跛行。病程2~4天,多数死亡。
急性脑膜炎型:大多数病例首先表现精神沉郁、上下眼帘肿胀.头肿涨,食欲废绝、体温升高便秘,很快出现共济失调、磨牙、转圈等神经症状,随后前后躯麻痹,侧卧倒四肢作游泳状,甚至昏迷不醒,最后因衰竭或麻痹死亡。病程1~2天。
3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也就是常说的仔猪红皮病伴发;临床上主要病变为贫血,黄疸,发病猪皮肤、粘膜苍白黄染,部分猪全身皮肤发红,以耳、鼻、腹部严重;血液稀薄,凝固不良,贫血的严重程度与附红细胞体在血液中的数量、毒力以及宿主的生理和营养状况有关。主要表现为急性型。 病初患猪体温升高达40—42C,呈稽留热型,有的急性发病猪仔伏卧倒地,两后腿不能站立的神经症状,有的厌食,反应迟钝,不愿活动。随后可见鼻腔分泌物增多,咳嗽,呼吸困难,可视黏膜苍白,黄疸。粪便初期干硬并带有黏液和黏膜,有时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耳廓、尾部和四肢末端皮肤发绀,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多见于断奶仔猪,尤其是阉割后几周内的仔猪。、体温升高,多数因应激而引起。
剖析有个别的猪仔有胃穿空.和膀胱破裂.。
4水肿病与温和型猪瘟混合感染临床症状:
病状不规则,体温时高时低,个别猪仔的病猪消廋、贫血、喜卧、食欲不振、便泌或腹泻,有的病猪皮肤有紫斑或坏死痂,腹下沟谷皮肤毛孔有有针点壮紫色点,用手挤后1-2奶头,有淡血水流出.
剖析病理变化轻微,如淋巴结呈现水肿状态,轻度出血或不出血。肾出血点不一致,膀胱粘膜仅有少数出血点。回盲瓣处粘膜上可能形成溃疡、坏死,但很少有钮扣样溃疡的病变。脾脏稍肿,有1~2处小梗死灶。
3防治方法
消毒
3.1 预防3.1.1母猪前期驱虫及仔猪适时驱虫,做好猪瘟苗(发生水种病伴发温和猪温以及发生水肿伴发附红细包体的在下一窝最好注猪瘟的超前免疫),以及其他疫苗(跟据自身场制定合理)的科学免疫;母猪产前15~20天和段奶后用阿维菌素结合芬苯达唑各驱虫一次;母猪产前45~50天和10~15天肌注猪传染性胃肠炎苗及仔猪15~20天的水肿苗。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3.1.2乳猪7日龄开始诱食,必要时人工用手喂饲或擦抹糊状物,每天喂3~4次。使其训练采食而达到习惯适应乳猪料和将来的独立生活能力。
3.1.3预防应激,特别是预防综合的应激反应发生
设法消除或减少断奶转群的各种应激因素:如减少吃奶次数;断奶时把母猪移开,使乳猪在原圈舍内适应几天,然后再原圈一齐转入网上。网上喂料要少量多次,逐步把乳猪料换成仔猪料。注意防止个别大猪吃料太多。以及温度的控制,断奶温差不要相差过大,不要相差超过5~10度,最好控制在20~25度的恒温。
3.2治疗:
本病早期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应以提高猪的免疫力,改善体内微循环,抑杀病菌,驱虫以及排除肠内毒素为主;跟据临床的不同症状灵活用药:
水肿病与寄生虫的伴发:(黄芪多糖,复合微生素 B).(增效磺胺6甲氧,恩若沙星.)各一针.每天一次,连用3~4天,同时用阿维菌素投皮剂透皮一次,
水肿病与链球菌混合感染: (黄芪多糖,地米,头包拉啶), (增效磺胺6甲氧,恩若沙星.)各一针.每天一次,连用3~4天,
水肿病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黄芪多糖.地米,苦参碱);(增效磺胺6甲氧与多西环素交替使用)各一针.每天一次,连用3~4天,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猪仔发生附红细胞体后要引起猪的免疫仰制,使猪的猪瘟抗体为零,所以在控制了猪附红细胞体后必须加强猪瘟免疫.同时补血.
水肿病与温和型猪瘟混合感觉染((黄芪多糖,细胞转移因子);(增效磺胺6甲氧与头包类抗生素交替使用)各一针.每天一次,连用3~4天,,同是也要加强猪瘟免疫
.水肿病治疗的同时要配以利尿、强心药如甘露醇、安钠咖等,以增加药物的疗效。早期治疗可以使用同时口服硫酸镁,治疗的同时停喂高蛋白饲料,多喂能量饲料以及青饲料,同时加强护理,提高圈舍温度达到25-30度.这样更有利于病猪的康复
Ⅱ 怎么判断新生儿有没有吃饱
判断新生儿是否吃饱,可以参考以下四点:
1、有满足感
当宝宝吃饱时,他会自行停止进食。如果妈妈的乳房还有奶但是宝宝已经不吸了,这意味着宝宝已经吃饱喝足了。或者看看吃完后宝宝的状态。例如,如果宝宝吃完奶不哭了,对妈妈微笑,或者立即入睡,这意味着宝宝已经吃饱了。
2、较快进入睡眠
一般来说,当宝宝即将吃饱时,他会变得昏昏欲睡 当父母看到宝宝吃了一段时间睡觉一段时间后,我们必须找出机会慢慢拉出乳头或者奶嘴,然后将宝宝放在床上睡觉。
3、有拒绝乳头或奶嘴的行为
如果宝宝没有吃饱的话会只顾着喝奶,对身边的事物不是很感兴趣,但是如果宝宝吃饱了,他会对身边事物非常感兴趣,关注点也不只是放在吃奶这件事上。宝宝吃饱后会慢慢不再衔乳,紧接着便会闭着嘴抵触乳头或奶嘴。
4、宝宝体重正常增加
妈妈可以根据宝宝的体重是否按照正常规律增长,来判断宝宝有没有吃饱。一般,0~3个月的宝宝每周体重增加量应该在150克以上;3~6个月的宝宝,平均每周增加105克。
(2)小猪猪如何预防水肿病扩展阅读
一、母乳喂养正确方法
1、孕前积极进行乳房保养
从怀孕第5个月开始,经常用香皂和清水擦洗乳头、乳晕,并在清洗后的乳头及乳晕上涂一层油脂,以使乳房皮肤逐渐坚韧;
用热毛巾敷盖乳房并轻轻按住,用指腹在乳房周围以画圈方式进行按摩;
戴宽松的胸罩,防止过紧使乳腺发育不良及胸罩上的纤毛阻塞乳腺管;
每次洗澡后在乳头上涂上油脂,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抚摩乳头,及早向医生请教矫正内陷或扁平乳头的有效方法。
2、分娩后尽早给宝宝开奶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新规定,产后30分钟尽可能给宝宝开奶,新生儿与妈咪同室同床,以便以不定时、不定量的哺乳原则按需喂养,使宝宝得到最珍贵的初乳。虽然妈咪可能是身心疲惫,乳房也不感到胀,但一定要及早让宝宝吸吮乳房,以免失去最佳时机。
3、随时给宝宝喂母乳
一开始不必硬性规定喂母乳的次数、间隔和喂奶量,应该是每当宝宝啼哭或觉得该喂了就抱起喂母乳,宝宝能吃多少就吃多少,这样可使妈咪体内的催乳素的分泌增多,从而使泌乳量增加,并且还可预防妈咪发生乳腺炎,避免影响宝宝吃母乳。
如果妈咪身体虚弱或伤口疼痛,可以采用侧卧位喂奶,但日后不宜经常躺着给宝宝喂奶,否则会影响宝宝下颌发育,日后引起畸形。
4、掌握正确的喂奶技巧
在喂奶的过程中,妈咪要放松、舒适,宝宝要安静。妈咪坐在低凳上或床边上,如果位置较高可把一只脚放在一个脚踏上,或身体靠在椅子上,膝上放一个枕头抬高宝宝;
把宝宝放在腿上,头枕着妈咪的胳膊,妈咪用手臂托着他的后背和小屁股,使小脸和小胸脯靠近妈咪,下颌紧贴着乳房;
妈咪用手掌托起乳房,先用乳头刺激宝宝口周皮肤,待宝宝一张嘴,趁势把乳头和乳晕一起送入宝宝的嘴里;
让宝宝充分含住乳头及乳晕的大部分,这一点非常关键,否则光靠叼住奶头吸吮是不可能得到乳汁的,而且宝宝为得到乳汁会拼命去吸吮乳头,妈咪会感到阵阵钻心的疼痛,乳头也容易被宝宝吮破,如果引起乳腺炎就会使母乳喂养难以顺利进行下去;
妈咪一边喂一边用手指按压乳房,以便于宝宝吸吮,又不会使他的小鼻子被堵住。
5、科学合理摄取丰富的营养
要想乳汁分泌旺盛并营养成分优良,妈咪的热能及营养素的需要也相对增加,所以每日应多吃几餐,以4~5餐较为适合;要特别注意多喝一些能催乳的汤类,如炖排骨汤、炖鸡汤、炖猪蹄、豆腐汤、青菜汤等;在两餐之间最好饮水或其他饮料。
如果少奶或无奶,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不妨请医生推荐一些催乳特餐或药膳。但并非进食得越多就越好,因为在坐月子时卧床时间多而活动减少,而摄入的却主要是高热量或肥甘的食物。如果摄入太多,不仅不能增加泌乳量,反而因造成胃肠不适而使乳汁减少。
二、新生儿6种异常不用慌
1、体重下降
新生儿在出生一周后体重减轻,是因为宝宝在妈妈体内一直泡在羊水里(100%湿度),再加上宝宝进食还没上轨道,每天排出的大小便、呼吸及皮肤排出肉眼看不见的水分等,使体内水分丢失,造成体重在出生一周内减轻。
减轻的重量最多可达到出生时体重的10%。随着宝宝渐渐适应,到了第10天,体重就会增加。若在10天后出现体重不增、甚至下降,则可能是喂养不当或受疾病影响。
2、吐奶
未到3个月的宝宝,贲门肌肉尚未发育健全,且新生儿胃容量较小,所以,大部分宝宝都会在喂奶后、哭闹多动或轻拍背部时,从嘴角慢慢溢出或多或少的白色奶汁。因此,喂完奶后,家人可用手轻拍宝宝背部几分钟,避免宝宝过度哭闹。
随着月龄的增长,吐奶症状会逐渐缓解。但奶水若是喷射出来的、吐出量很多,或是吐出带有黄绿色的物质,就需进一步检查。
3、头顶肿起
阴道分娩的新生儿头部一般呈椭圆形,像肿起一个包。这是由于分娩过程中胎头在产道内受压引起的。有的婴儿出生后头部出现柔软的肿块,这是分娩时受压而引起的头皮水肿或血肿,一般在出生后 6~10 周可消失。但是如果肿块进行性增大或在 10周后仍未消失,要及时就医。
4、长马牙
新生儿的齿龈边缘或上颚中线附近,常会长些乳白色颗粒,表面光滑,数量从1到数十颗不等。这些颗粒在临床称上皮珠,俗称马牙,是牙齿发育最原始的组织,在胚胎发育6周时,由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增质变厚形成。
一般2周左右就可自行吸收,不能用针挑或用布擦,以免损伤黏膜,引起感染。
5、尿色发红
新生儿在最初几天尿色发深,稍有混浊,有时尿布上可看见淡淡的红色,属正常现象,一般5~6 天后会消失,但如果10天后仍有此情况,则为异常,要及时就医。
6、斗鸡眼
一般而言,新生儿早期眼球尚未固定,看起来有点斗鸡眼,且眼部肌肉调节不良,常有短暂性斜视,属正常生理现象,尤其好发于脸型宽阔、鼻梁扁平的宝宝。
父母应常抱宝宝看室内或外面各个地方,促进宝宝的眼珠不断转动,防止斗鸡眼。但是如果宝宝 1 岁以上仍存在斗鸡眼,需要到医院眼科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