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开展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工作 gt;gt;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PM
随着科学的发展进步, 先进的医疗设备已成为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物质保障, 是医学技术发展的推动力与重要支柱。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是医院医疗设备质量保证的关键, 是医疗设备使用完好率的保障, 直接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何为临床科室提供良好的设备保障及技术支持”是设备维修人员工作的重点。设备维修工作不再满足于“坏了修”, 而是在“保证设备安全、有效运行; 降低故障率”上做文章。因此相应的医疗设备维修工作医疗设备维修所包括的内容和任务较过去也有了质的飞跃。医疗设备的维修模式分为事先和事后两种:
事先维修是指医疗设备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维修人员按照计划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外表的清洁消毒、电路板的清理、机械活动部分的保养与调整、更换易损部件等。这就是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护。预防性维护是周期性地对设备进行一系列科学的维护工作,以确保设备安全地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减少故障次数,减少维修工作量,起到防患于未然之效,同时还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
等设备发生故障后,维修人员的维修行为就称之为“事后维修”,又称为“被动式维修”。一直以来, 我们医院对于医疗设备的维护和保养还停留在传统的、片面的设备故障发生后的被动维修, 缺乏留意观察设备日常的运行状态, 缺乏预先主动、充分地了解设备的性能,缺乏预防性维护的意识和方法。而如果做好设备的预防性维护与保养工作, 可以减少维修过程中消耗的人力物力,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 是保证医疗设备完好率、提高开机率的重要措施。
一、规范化管理与计划
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是设备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要让设备处在完整状态、运转正常、操作灵活,对于医疗设备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应当对医疗设备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制度。医疗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应坚持预防为主, 注重维护保养相应制度、规程、计划和流程的制定与落实, 并结合科学的、规范的操作方法, 实现医疗设备维护保养的制度化、常规化、规范化。
1.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
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也要有一个“法”,就是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因此我们要编制切实可行的维护保养规程建立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制度, 医疗设备巡查制度,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制度,各级岗位责任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等。编制包括维护保养设备的种类、设备维护周期、维护保养的项目、具体操作方法、注意的事项等相关的规程。这样才能使维修保养工作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2.制订相应的PM计划。凡事都要有计划,PM也不例外。制定详细的、有秩序的维护与保养计划,并根据这些计划对医疗设备进行日常和定期的维护与保养,该计划的内容包括:设备的电气安全等级、PM的周期、具体时间安排、应维护保养的设备、应进行设备维护保养的人员等。
二、医疗设备维护保养的分类
有些设备故障是由于操作者操作不慎或不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设备所造成的,轻则会影响本科室工作的正常运行,重则将导致仪器报废,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提高工作人员对仪器设备正常保养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可分为日常保养和定期保养两类:
1.日常保养
细致的日常维护保养,对保障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日常保养需要临床使用人员积极配合,主要应做到:保持仪器表面清洁,使用前应检查电压、电源或稳压装置是否正常,在使用的过程中注意观察仪器的功能、性能是否正常并及时填写使用记录,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时,除做好必要的记录外,要及时通知维修人员,不得私自拆卸。
2.定期保养
为了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应根据仪器设备的性能要求,与维修人员一起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除尘和清洁,并进行性能检测,及时检查和更换易损部件,检查设备的稳压状况和接地情况是否良好等。详细的预防性维护内容应包括:
外观检查: 外观检查首先检查仪器各按钮、开关、接头插座有无松动及错位, 插头插座的接触有无氧化、生锈或接触不良, 电源线有无老化, 散热排风是否正常, 各种接地的连接和管道的连接是否良好。
清洁保养: 是对仪器表面与内部电气部分、机械部分进行清洁,包括清洗过滤网及有关管道,对仪器有关插头插座进行清洁, 防止接触不良, 对必要的机械部分进行加油润滑。
更换易损件: 对已达到使用寿命及性能下降,不合要求的元器件或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要求定期更换的配件要进行及时地更换, 预防可能发生的故障扩大或造成整机故障。对电池充电不足的情况要督促有关人员进行定期充电, 排除设备明显的和潜在的各种故障。
功能检查: 开机检查各指示灯、指示器是否正常, 通过调节、设置各个开关和按钮, 进入各功能设置, 以检查设备的基本功能是否正常。通过模拟测试, 检查设备各项报警功能是否正常。
性能测试校准: 测试各直流电源的稳压值、电路中要测试点电压值或波形并根据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必要的校准和调整, 以保证仪器各项技术指标达到标准, 确保仪器在医疗诊断与治疗中的质量。
安全检查:
(1) 电气安全检查: 检查各种引线、插头、连接器等有无破损, 接地线是否牢靠,接地电阻和漏电电流是否在允许限度内。
(2) 机械检查: 检查机架是否牢固, 机械运转是否正常, 各连接部件有无松动、脱落或破裂现象。
3做好维护与保养记录
设置相应的医疗设备维修保养情况记录, 并认真做好设备的维修、保养记录, 包括维修时间、维修情况简述、更换配件情况等。通过查看记录可以了解使用科室对维修服务情况的满意度。根据维修保养情况记录表的内容, 分析设备是由于主机故障还是辅助设备故障, 追踪设备的故障和维修情况, 动态掌握和分析设备故障的原因, 了解配件的更换情况。通过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 把一些故障排除在萌芽状态, 保证仪器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延长使用寿命。在每次完成预防性维修后, 由维修工程师书写预防性维修报告。报告内容包括: 预防性维修的设备名称, 设备编号, 执行时间, 再保养时间,预防性维护的内容、效果等。
Ⅱ 预测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有什么区别
预测性维修是以状态为依据的维修,在机器运行时,对它的主要(或需要)部版位进行定期(或连续权)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判定装备所处的状态,预测装备状态未来的发展趋势,依据装备的状态发展趋势和可能的故障模式,预先制定预测性维修计划,确定机器应该修理的时间、内容、方式和必需的技术和物资支持。
预防性维修又称定时维修,是以时间为依据的维修,它根据生产计划和经验,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停机检查、解体、更换零部件,以预防损坏、继发性毁坏及生产损失。这种维修方法也就是目前所普遍采用的计划维修或定期维修,如大、中、小修等。
简单总结:
预防性维护:周期性安排人员保养维护
* 突发性故障风险仍然无法完全杜绝
* 维护周期难以把控,零备件资源使用不合理
预测性维护:传感器获取设备信息,设备状态实时监控,大数据分析给出维护建议,故障发生前预警而完成维护
* 大幅度降低维护成本及故障率,优化生产
* 提高设备运行生命周期
安尔法所认为的预测性维护,如图。
Ⅲ 预防性维修包括
预防性维修包括计划羡如性预防维修、状态监测下的预防维修、改善性的预防维修。
预防性维修主要是指在机械设备没有发生故障或尚未造成损坏的前提下即展开一系列维修的维修方式,通过对产品的系统性检查、设备测试和更换以防止功能故障发生,使其保持在规定状态所进行的全部活动。
状态维修
状态维修是对系统设备采取一些状态检测技术,例如:振动监测技术、滑油技术和孔探技术等,将系统设备可能发生功能故障的各种物理信息进行周期性检测、分析、诊断,根据对物理信息的分析推断出系统设备当前所处的运行状态,系统设备的运行状态的发展情况为依据安排必要的预防性维修计划。
由上可知状态维修是一种利用传感器、监测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以分析、评估设备运行情况,并判断设备维修需求的维修方式。状态维修有两种方式:点检状态维修和远程监测状态维修;前者由检测人员利用简易检测设备定期检查,后者依靠设备中嵌入监测系统自动采集设备运辩灶行数据并对故障趋势进行分析。
Ⅳ 预防性维护的什么是PM
所谓制PM是预防性维护(Preventive Maintenance)和生产维修(Proctive Maintenance)的英文首字母的略语,在日本设备工程协会的PM用语集上有如下定义。 -是提高设备生产效能的最经济的维修方法。其目的在于从设备的设计、制造、使用以致维修的全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在设备的一生之中,设法减低设备本身价值和维修等有关设备使用的一切维修费用,以及由于设备劣化而带来的损失等全部费用,用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能。作为它的手段,有预防维修,事后维修,改善维修和维修预防。
我国最初引进PM的时候(约在1951年),对于事先防止设备故障的活动,叫做“预防维修”,其后,约在 1954年,自从美国GE社特别强调提高生产效能以来,也就是提倡意味着赚钱维修的生产维修以来,PM就形成含有两种意义的词汇,而今天说PM就只是意味着“生产维修”。关于“预防维修”在日本语中多用预防保全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