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徽州古建三绝指哪三绝
古祠堂、古民宅、古牌坊,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极具特色的三类建筑。
古祠堂主要分为宗祠、支祠和家祠,它们在建筑上有着严格的区分,共同的特点便是富丽堂皇、气势恢宏。这些祠堂不仅是家族祭祀的重要场所,也是传承家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
古民宅的形式一般被称为“三间屋”,包括明三间、暗三间和回廊三间。这些房屋结构紧凑,布局合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无论是从实用性还是美观性来看,古民宅都展现了古代人民的卓越建筑技艺。
古牌坊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具有多种式样,如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造型雅致。根据功用,古牌坊可分为旌表坊和题名坊。旌表坊是朝廷为了表彰有功之臣、孝行义举突出的人以及贞女烈妇而兴建的。这类牌坊必须经朝廷颁旨才能兴建,是权力和荣誉的象征。而题名坊则一般建在府邸、书院、祠堂、墓门道前,作为庄重、权威的标志。
无论是古祠堂、古民宅还是古牌坊,它们都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这些建筑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2. 传统居住民宅有哪些
1. 民居是人们为生活和生产之便利而建造的居住和休养场所。民居的选址、立基、构架、室内外装饰摆设都是从当地的民族习俗和民族文化出发,用设计构建出各式各样的建筑。民居的一砖一瓦、一梁一窗全都渗透着各民族深厚的文化风彩。形态各异的居住环境形成了不同风情的人文精神,绘制成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
2. 北京四合院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辽代时期,四合院就已经初步成形。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具特色的居住形式。现存的四合院,以清代的遗留为多。由于建造的时间和规划不同,内城和外城的胡同里的房屋建筑也不同。虽然在房屋建筑的基本格局上都是四合院,但内城和外城的四合院却大不相同,内城胡同中的房舍大都是标准四合院。所谓标准四合院,是由北房、南房及东西厢房四面围合,用卡子墙把房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封闭式院落。
3. 客家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山村民居建筑,是我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傲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相传西晋末年,由于中原战争不断,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为了躲避战乱而渡江南迁,至南宋时历时千年,辗转万里,来到现江西、福建及广东北部。为区别于当地原有居民,被称为“客家”。
4. 陕北民居窑洞是中国北方陕北高原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居,蕴含着北方民族穴居的历史遗风。考古发现,轩辕黄帝部落活跃在陕北大地时,用作藏身的人工洞穴,正好记录、透露了这类原始穴居的信息。经过几千年的缓慢演变,原始洞穴逐渐成为定型的土、石、砖窑洞。据研究,最早应该始于周代,半地穴式。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当今的土窑。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
5. 乔家大院是中国民居中,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齐名,一向有“北有山西,南有皖南”的说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山西民居要数祁县和平遥。乔家大院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乔家大院坐落于美丽而富饶的山西晋中盆地,坐落在祁县城东北12千米处的乔家堡村正中。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6),此后又经扩建增修到1912年竣工。历时近两个世纪。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六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
6. 平遥古城平遥普通的居民住宅大都为清代修建的,这些住宅体形较大,用料讲究。由于山西气候干燥,又未经战争破坏,所以大多数保存得相当完整。住宅平面布局多为严谨的四合院形式,有明显的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沿中轴方向由几套院组成,一般三进院呈“目”字型基本形式。